雕刻艺术家陈向民谈葫芦押花的构图技巧
不能笼统地说构图是繁好还是简好,只要处理得当都能产生好的意境。繁简的确定最开始是由题材决定,有了题材再找到合适的葫芦:比如确定要做一个故事性较强、人物较多的题材,构图势必会繁复,这就需要找到一把体量偏大点的葫芦,腰身也需较粗,如是横向构图就需找低身矮胖型的葫芦,如构图为纵向则要找高身腰粗形制的葫芦。此时还需留意所挑选的葫芦气质是否和题材合拍,这是感性层面的问题,如果都是契合的,就能感性地以这把葫芦来安排构图了。
繁简构图的作品各有其不同的要求,先聊构图繁复的作品:比如说要做人物众多的《高士雅集图》,人物可能就有十多个,还有树木泉石、道具物品等,怎样分布构图就显得尤为重要。繁复题材肯定不可能人物均匀排列,每个人都详尽表现,每棵树都要面面俱到。很重要的是利用好聚散原则,人物按组分,该聚的聚,该散的散,做到“密不插针、疏可跑马”。
图A《高仕雅集图》草稿
树石的安排也随人物组分,讲究大势并衬托人物。场景设计要合理,有进有退,有通路才会觉得透气。树木要有前后,有高有低,人物也不能像在舞台上亮相般的个个正面朝外,应该有正、有侧、有背,这样才能形成合抱关系,再配合情节的合理性,人物可分成三组:
一组观书画、一组鉴古、另一组策杖老者携童子前来赴会。三组人物不能平均分布,观书画人物多占主画面,面积偏大位置略高,鉴古组人物少位置偏低,另一组人物穿插其中,每组人物以树木山石间隔,高低错落并有纵深。
第一组观书画:长条形石桌从左下至右斜置成30度角,书者居中坐于桌后面相偏右侧,左右有观者,人数不能平均,或左边二人、右边一人高低有致,桌对面靠右可安排一个童子加两个观者,童子磨墨、两观者可做交流之状,侧背对着画面,形成合抱之势。树木可安排在众人后靠左以斜势往右上方伸出画外,再由画外挑出枝叶往下覆盖人群,大势与人物合拍,这组人物就相当饱满了。
另一组鉴古:位于观书画组右侧,以庭园石间隔,位置偏下与上组人物略有前后关系。随形小石桌上青铜器若干,桌右侧一高仕坐姿手拿青铜花觚作指点状,左边桌后一高仕站姿弯身对坐者,二人目光交集似有交流。桌左侧一高仕坐姿手撑桌面作聆听状,石桌前树木由左向右上斜伸,有枝杆往回探出,枝叶覆盖人物并左右均衡,此组人物右侧背靠山石,山石下有溪流蜿蜒流过。两组人物一多一少,两组树木也一前一后呈呼应之势。
右侧山石溪流后安排第三组人物:人物一前一后从山石后方往右前走出,略带纵深透视。前者为策杖老者,衣摆飘动似在行进中,抱琴童子紧随其后,老者右前有一后生背侧对画面,躬身迎接老者,画面再向右移便是观书画人物组,如此循环对接,情节合理、动静相宜。
下面再举一例:《松下高仕横琴》图。题材清净文雅就应选择皮子细腻,腰身粗细得当的半高身葫芦,葫芦应有三四年以上的成色,色泽应温润干净,葫芦外形线条流畅委婉、气质文静优雅,葫芦的器形和腰肚间线条的起伏仿佛与画中悠扬琴声暗合,用这种感性的思考方法找到对的葫芦,使题材中的某些点和此把葫芦中的某种特征产生关联,此时一半工作已经完成,只需在葫芦上构图操作了:
图B《松下高仕横琴》草稿
在葫芦的腰肚间安排高仕坐于石上抚琴,身体曲线起伏与葫芦腰肚间线条顺应,气韵相合。石边可布溪流,高仕身后可布松树,走势与高仕呼应以衬托人物,再配合深浅虚实的处理手法,便可随心体现所想:
高仕头面及上半身包括琴的一头可做深些、实些,身体其余部分虚为主,可浅些。树杆和身旁溪流可用圆刀虚化处理以求和人物之间产生主次变化。葫芦上端松树小枝和松针可选几枝挑实,使之深浅有度,其余可虚些,这样的整体处理使作品大部分地方浅浅柔柔的,主要部分的深就可第一时间映入眼帘,主次就更分明了,空间感也更强了。
由远而近的溪流和虚化处理的枝叶使画面有了纵深感,而纵深感是简约构图的关键,可为作品增添场景感,使画面不再平淡,高仕坐于如此氛围中意境自然生成,画面虽简但意韵悠长。创作中是先有题材后选葫芦,还是先有葫芦后定题材是没有定式的,可按实际情况来做,以上一繁一简两个例子,正好详细说明了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翡篁艺术,原文名称《葫芦薄意创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