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香港知名畅销书作家张小娴:写爱情二十多年 因为一直在做喜欢的事
独家对话
上世纪90年代一部连载的长篇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让张小娴这个名字风靡大陆与香港,她被评价为“继琼瑶和亦舒之后香港最受欢迎的情感小说作家”,被称为“全世界华人的爱情知己”,是粉丝心目中的“情感教母”,不少经典语句都被奉为爱情箴言,今年上半年还受邀登上央视热门综艺《朗读者》的舞台……
从1995年至今,张小娴笔下的爱情已经“流转”了超过二十年,收集近50篇未发表散文的新作《请至少爱一个像男人的男人》可以说是她沉寂多年后重回读者视野的一部力作。接受新报独家专访,畅谈新书种种话题,回顾这些年从工作、生活到心态的变化和感受,对于爱情,对于文字,张小娴始终有一份不灭的热情,“我想二十年来能够保持住创作力,最重要的原因应该说我一直在做我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写作,我觉得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可以坚持吧。”
9月8日,近7600平方米全国最大言几又书店、东亚地区最大的匠人手作平台——东家·守艺人、亚洲知名健身品牌韦德伍斯大牌联袂,共同进驻于家堡自贸区“堡子里21”文化创意社区。活动当天,香港知名畅销书作家张小娴携新书《请至少爱一个像男人的男人》造访“堡子里21”文化创意社区,举办新书签售分享,与媒体、粉丝面对面交流,成为现场一大亮点。
新书并非“歧视男性” 文笔犀利内心温柔
我小时候每次出去玩,爸爸把我抱着,让我的头枕在他的肩膀上。而且我小时候一坐长途车就吐得很厉害,每当我玩得很累的时候,他会抱着我回家。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男人保护女人的那个概念可能从很小时候就从我爸爸身上感觉到了。那种回忆的故事,让我觉得我人生里面也需要一个给我安全感的、可以保护我的男人。
时隔四年再出新书,张小娴在天津的签售会,粉丝队伍几乎排到了现场大门外。对于她自己来说,能将没有正式发表过的超过五十篇文章集结成书,的确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新的这本书如果说跟过去有什么不同,我想就是更针对时下情况、社会情况,对现代男女关系、情感多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吧,每篇之所以能被挑选出来都是源于我自己比较喜欢。”而天津的这场新书签售会能在“堡子里21”这样一个文化创意社区中举办也让她感觉非常新鲜,“我感觉于家堡自贸区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地方。”
《请至少爱一个像男人的男人》的书名来自于其中一篇文章,也有网友拿书名来调侃,认为会不会引起男性读者的误会,“其实我并没有歧视男生,我同样觉得作为女生也应该做一个像女人的女人。所谓‘像男人的男人’这就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我想表达的是要找到对的人。什么样的男人才像一个男人,可能每个女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但对我来说,或许从某个方面来讲我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也很希望能够在感情上依赖一个人,有一个人可以保护我。”在张小娴心目中,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男人才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平安无事的时候一切都好,一旦有事情来临需要承担一些责任的时候,对方却表现出来逃避等等状态,这就是没有长大的男人。爱情最开始总是激情四溢,当几年过去不再有那么浓烈的情感,留下了什么?我说的责任感不是不爱了还在一起,而是男生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态度。”对于男性这样的定义,张小娴感觉应该也是源于自己的生长环境——比如父亲对她的影响,“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很有担当的男人。”
有人评价新作中张小娴的笔风似乎更为犀利,她自己也坦言在新书中,确实尝试更多放弃以往温和的笔风,而是更鲜明、更有针对性地“鼓励女性撕开标签,勇敢而独立地生活”。不过在内心深处,她始终觉得时间的累积反而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温柔,“总说时间让我们老去或是时间不留情,可是对我来说,时间固然过得很快,另一方面岁月总会让你变得更柔软一点。”
比起编剧更爱写作 我就是自己作品的上帝
小说往往是虚构的,借由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人、事、问题来创作出一个故事,比起现实生活它有更多梦想、幻想、理想成分在,通过音乐、小说、电影这些艺术形式来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遗憾,我想小说其实有点像电影,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也反映了真实的感情,也满足了我们的需要。
近年各大IP改编剧层出不穷,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家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一时风头无俩。将文字变为影像,去年张小娴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将她的爱情散文改编成系列网络视频《张小娴的爱情星球》,“把我几本散文集拿出来,改编成每集十几分钟的视频故事,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
事实上,早在作家身份之前,大学时代边工边读的张小娴,便在电视台担任编剧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只做过两件工作:编剧和作家。不过我更喜欢作家这份工作。”剧本终究还是要服务于影视剧,需要演员的演绎,“拍出来、演出来的这个成品和你创作的本意多少会有出入,而小说、散文写完就是我自己看到的‘成品’,不需要再去加工,这是我更青睐这份工作的原因,因为我就是我自己作品的上帝。”
从报纸杂志的专栏、纸质图书,到博客、微博,再到去年开始着手做的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张小娴写作的热情没变,她的爱情故事却经历了不同的创作时代,作品呈现的媒介也在发生着变化。张小娴还清楚记得,当初写博客差不多一两年后就开始有人问她为何不去写写微博,“当时我对微博还没什么概念,那么少的字数不知道怎么写。”慢慢尝试下来她越发感受到新时代下不同媒体的不同生命力,每一种媒体的素质有区别,受众也有不同,这些差异带给她的作品不同的气质,让她接受不同的挑战,“专栏有文字的限制,博客没有,微博只有一百四十字,公号又不止一百四十字……我觉得从来没有不适应的过程,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学习,每次去挑战一个新的框框都给我一种新的刺激,是在学会一些新的创作方式,所有的限制其实反过来都是一种刺激——你要如何去创作合适的作品。”
“鸡汤不鸡汤”是个人看法
接受各种写作形式的变迁,张小娴对传统纸质阅读、对书店和书籍本身依然有情结。“网络对于传统纸质阅读的冲击肯定是有,但长久以来纸质阅读还是有它的一席之地。网络阅读的优点可能是快、短、便捷,可是最后,有些阅读还是离不开书本,拿着书的感觉、某些热点问题的深度、厚度还是要通过传统媒体来展开。”言几又在“堡子里”用近7600平方米空间为爱书之人打造了一处上下贯穿三层的创意阅读空间,阅读、咖啡、文创、轻餐、儿童游乐、文化互动等特色业态,也给张小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书店不仅仅面对爱书的人,爱书的人你给他一间再小、再破落的书店,他还是会去看书,真正成功的书店,是能够吸引平时不爱看书的人,让他们走进来也开始爱上看书这件事,甚至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美好、非常时髦的事。”
写作25年,一个世纪四分之一的时光,都在书写爱情。能够长久保持一份旺盛的创作力,在张小娴看来,最重要的便是能够一直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写作。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才可以坚持吧。”这些年对于“情感鸡汤”“心灵鸡汤”写作的吐槽、调侃让不少网友乐此不疲,不过情感写作的同类型作家却依然不断涌现,张小娴不惧被比较,也不怕被贴上所谓标签,“我想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比较与否是读者做的事,不是我希望或者不希望能左右的。我也不怕被说是某一个类型的作家或怎样,我就是写我自己有感觉的东西。”她笑言所谓“鸡汤不鸡汤”也是每个人的看法,有的人乐于调侃,有的人真的需要,“就像有人喜欢看励志的故事、文章,有人就是不喜欢,我觉得更多是个人的爱好。”
下次来天津要好好“逛吃”
喜欢张小娴的读者应该对一个说法并不陌生——金庸曾说:“关于爱情的问题,你应该去问张小娴。”在粉丝眼中,张小娴的确是能够为他们答疑解惑的“情感导师”,“我觉得我是一个写东西的人,可能写的题材比较偏向情感尤其是爱情,但那不代表我就是情感专家。”用张小娴的话说,在爱情的问题上应该说无所谓专家,每个人的情感最后都是要自己去处理。“念过心理学,或是婚姻辅导员这样的角色,也不算是专家,我觉得对于爱情,每个人都在一直学习的路上。”
做专栏、办杂志、写小说、更新微博、公众号……张小娴似乎永远都是在“解答”别人的爱情问题,她的人生和爱情反而更让读者好奇,却很难被看透,关于张小娴的爱情,很少有人能问出答案。而这二十多年间,张小娴直言自己的爱情观、家庭观、婚姻观肯定会有一定变化,只是时至今日,她对爱情始终深信不疑且充满憧憬,“我对婚姻也持有一种很敬畏的看法,不过可能真的是有的人更适合‘爱情’有的人更适合‘家庭’,现在这个社会,我感觉两个人的家庭也是家庭,并不一定生儿育女才算完整的家。”
无论谈过很多次恋爱还是年纪更大更成熟一些,对于感情,张小娴认为谁都不敢说自己能大彻大悟。“不过我对爱情的感悟跟以前可能有一点不同,我觉得爱情其实是一种恩赐,人生的恩赐,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爱情,但是这个恩赐到你手里的时候,你是不是有好好去努力,好好去珍惜。其实爱情,值得你去努力,也是需要你去努力的。”
参加这次签售活动还是张小娴第一次来天津,“我感觉天津真的很好,道路很宽阔,去的这几天空气也不错。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时间好好转转这座城市,也没时间好好感受一下天津的美食,希望下一次再来,好好体会。”
新报记者 吴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